栏目: 经典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热度:


        【赏析】
        根据作者自传,郭沫若在1913年底赴日本留学途中曾路过朝鲜。1919年初,郭沫若在日本写成的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牧羊哀话》,便是以朝鲜作为故事背景的。当时的郭沫若身处异国他乡,“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帝国主义的欺凌,爱国运动的浪潮,使得血气方刚的作者时时激奋不已。《牧羊哀话》就是一篇借发生在异域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爱国之情的小说。
        由于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影响,郭沫若从少年时代起便显露出他的叛逆性格,这种叛逆性格与作者特有的浪漫气质交相混合,便产生了一部又一部只属于郭沫若而绝不可能属于别人的诗歌、剧本、小说。
        《牧羊哀话》虽然是作者最早发表的一篇小说,可是却凝聚了作者许多作品所共有的特征。这里最明显的一点便是借异邦之事来抒自我之情。这个特征曾被创造社成员、作家郑伯奇阐述得很清楚。之所以如此,与作者多年生活在国外有密切关系。同时,这些作品尽管明明是针对性极强的隐喻,但由于记异邦之事、写历史掌故,所以它毕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而非直白的政治宣言。
        小说的第二个特征是,作品中常常有个主观感情极浓的“我”在。《牧羊哀话》原本是发生在朝鲜的一个悲剧,只要客观地写出故事,已经是很感人的了,可是作者却将“我”放了进去,把“我”的所见所闻,朝鲜大妈所叙述的事件,以及“我”对这事件的强烈感触连成立体的空间。以“我”眼中的景物来烘托氛围,以故事的悲壮来引起高潮,以“我”的梦境来加强这悲剧的色彩。小说的第一节只是个介绍事件脉络、人物关系的开场白。可是尽管如此,作者还是在抒写眼中之物时流露出极强的主观感情,如写景色时,朝鲜的赤壁江山在“我”眼中望去,好似“汇集万二千峰的溪流,朝朝暮暮,带着哀怨的声音,被那狂暴的日本海潮吞吸而去”。写尹妈妈的家时,预示着不祥的征兆:“尹妈门首,贴付白色门联,——朝鲜风俗尚白,门上春联,也用白纸,俨然如同国内丧事人家一般。” 可作者又把“我”眼中的万二千峰的“朝容晚态,雨趣晴姿”写得那么美,这一切不都在对比之中显示出了具有极大思想容量的主题吗?
        小说的第二节是一曲哀婉的牧歌,又像是一幅意境幽远的油画,哀歌与悲景浑然成一体,催人泪下。面对这一切的“我”,更是激动难已,由陶醉于自然而升华为对人格的崇仰了:“我的灵魂,在清冷泪泉中受洗礼。我立在松树脚下,不知过了多少时辰,早已万山入眠,群星闪目。远从那东海天边,更飞上半规明镜了”。
        在听了尹妈妈如泣如诉的故事以后,“我”更是被恶梦缠绕,竟至于发出“我盼不得早到天明,好拜辞了尹妈而去。似这样断肠的地方,伤心国土,谁有那铁石心肠,再能够多住片时半刻呢?”的叹息。
        这篇小说中那主观感情极浓的“我”,其实就是作者的化身。借助于第一人称的“我”,作者炽热的情感便有个喷涌口,他不追求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的含蓄与暗示,而是急切表露心迹,力图以奔突倾泻的情感大潮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感染。
        小说的第三个特征是,作品充满了诗意。郭沫若实在是个名副其实的诗人,因此他的剧作、小说等也常常被诗的境界包裹着。文学评论家钱杏邨在论到郭沫若的小说时说道: 郭沫若的小说“具有浓厚的诗的气息”,“使人感到这是诗! 意境是诗,句子也是诗。”总之,他的小说洋溢着诗的芳香,是有目共睹的。
        就《牧羊哀话》而言,这诗意既体现在俯拾皆是的诗歌般的抒情句式中,也体现在对景物的充满感情的描绘上,体现在牧羊女那凄婉的歌声上。作品的整个结构——以写景始,以女郎的歌声起兴,以尹妈妈的叙述为高潮,以梦境作尾——也回荡着一种诗的节奏,错落有致,使人一唱三叹。小说中有一段描写英儿和佩荑小姐两小无猜、感情诚笃的文字可以引来作为代表:
        “找到海金刚,远见得一群羊儿睡在海岸上。英儿靠着一个岩壁,佩荑小姐靠着英儿的肩头,他们俩早都睡熟了。那天晚上,也是有这样的月儿。月光儿照着,海潮儿摇着,他们就好像睡在个大摇篮儿里面的一样。”这既是诗又是画,是诗画交融的境界。这超脱了尘世污秽纷争的纯洁至情是多么迷人啊! 这样的语言和境界也只有郭沫若这样的浪漫主义作家才能挥洒自如。
        《牧羊哀话》这篇小说的爱国主义主旨是明确的,但是全篇读下来,我们又会感受到弥漫着一种非同寻常的意蕴。结合郭沫若当时的世界观和文艺观,我们便会看出,这是泛神论的流光溢彩在闪耀。《牧羊哀话》中,处处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儿童天真至情的欣羡,对投身于大自然恬静生活的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歌颂。这是小说的又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在继《牧羊哀话》以后发表的大量诗歌(如《凤凰涅槃》、《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等)中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的文坛还比较寂寞,特别是小说创作尚处于初创阶段,有影响的作品很少。但郭沫若的那些以心感染读者的小说发表后,便为中国现代小说奠下了一定的基础。郭沫若的前期小说以浪漫主义为其特色,并不以直摹现实为己任,而是通过激情喷涌的感情抒发方式来折射现实生活,从而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真实,极富个性特质。他的前期小说,如《牧羊哀话》、《万引》、《阳春别》、《漂流三部曲》、《行路难》等,多以爱国主义、忧国忧民、对不合理制度的控诉、追求美好人生为其主题。这种艺术形式与作品主题的有机融合构成了郭沫若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与鲁迅冷峻的现实主义小说交相辉映,使中国现代小说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纷繁的色彩。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春桃

下一篇:编辑室的风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