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王侯将相传奇故事   作者:佚名   热度:


  卫青的第四次讨伐对于他个人来说达到了声望上的顶峰,此次作战的对象是匈奴的右贤王。匈奴的行政级别是这样区分的:单于自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谓天为"撑犁",谓子为"孤涂",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接下来"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匈奴谓贤曰"屠耆",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史书记载"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单于之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所以接下来的历次讨伐,除了卫青的最后一次直接对阵匈奴单于外(此战也是最能体现卫青名将本色的一战,也是我评价卫青高于霍去病的决定性一战,待后叙),其他多次用兵都是指向西方,直接打击的目标就是右贤王以下的势力。卫青的第四次出征算是确立了在大汉帝国中的首席将军的地位,"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这次采用夜袭的手段,长途出塞六百余里,让匈奴右贤王始料未及,"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汉轻骑校尉郭成等追数百里,弗得,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万五千余人,畜数十百万",战果辉煌。我觉得这次讨伐最大的成就是解决了以往汉军无法深入塞外作战的问题,史书没有明确卫青是采用什么战术,不过根据后来张骞李广都因为"失期"而被处以死刑(可赎身),看来失期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一种罪行,有可能是卫青根据自己的经验,改变了以往那种将领各自为战的模式,将手下的将军们分组,采用8字型或其他方式搜索,每一组的将领在有限的规定的区域内搜索,但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到达指定的地点和其他部队回合,这样各支部队之间彼此有个照应,同时相距不是很远,一旦发现敌人的踪迹可以很快赶来救援或采用包抄的战术击破敌人。果真如此的话,可以说汉军在战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开始有了战略构想的初步概念,这个功劳归于卫青,我觉得并不过分。

  汉武帝大悦,不等卫青班师,就派使者等在塞上,封卫青为大将军,统帅所有诸将,在名义上最终确立了卫青在大汉帝国军队中第一人的地位。话说回来,汉武帝此人实在有点好走极端,如果看重一个人,名誉金钱地位美女予取予求,毫不吝啬;一旦对某人印象不佳,那此人无论干的多么出色,都不会落的什么好处。皇帝是性情中人,这个倒不是件好事情,况且武帝还有个毛病,喜欢后生才俊,至少是外貌上的,不过相面上可没说相貌堂堂就代表有料,看来武帝的帝王之术中没有相面这个教程,从后期宠信江充搞出那么大的祸端来看,武帝看人实在是有问题,而且好恶全凭己心。这个在以后对待卫青和霍去病的问题上表现的很明显,稍后再叙。此次卫青又受封八千七百户,两个襁褓中的幼子也被封侯,卫青对此推让再三,将荣誉归功于皇帝和诸将士,不管这是出自真心还是虚情,卫青此举让他在皇帝面前和将士中树立了同甘共苦的形象,也是卫青之所以为一代名将的重要依据。

  汉武帝元朔六年,即公元前124年,是霍去病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一年,不过这一年对于卫青而言却是喜忧参半的。卫青成为大将军后第一次领军出征,斩首一万九千多,成绩还算不俗,但赵信降胡,苏建全军覆没,只身逃回,却给卫青带来了微妙的变数。而霍去病的初次表演却不俗,虽然实际斩获只有二千二十八个首级,武帝却以二千五百户封他为冠军侯,所得实多矣。武帝对于年轻人总是比较垂青的,自此以后,霍去病的锋芒逐渐盖过了卫青。卫青在这一轮讨伐中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表现在处理苏建失军问题上的态度,"苏建、赵信并军三千余骑,独逢单于兵,与战一日余,汉兵且尽。信故胡人,降为翕侯,见急,匈奴诱之,遂将其余骑可八百奔降单于。苏建尽亡其军,独以身得亡去,自归青。青问其罪正闳、长史安、议郎周霸等:"建当云何?"霸曰:"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闳、安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之禽也。’今建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一日余,士皆不敢有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无反意也。不当斩。"青曰:"青幸得以肺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官吏皆曰"善 "。遂囚建行在所。"或许有人批评卫青柔媚于上,这也算一条证据吧,我却认为这恰恰反映了卫青作为名将,已经深得位及人臣的进退之道,以及协调部下的极高素质。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这句话是要看场合的,如果军情紧急,来不及与皇帝(大本营?)沟通,当然可以由大将军独断,但苏建逃回去时战斗已经结束了,如果卫青此时已严肃军纪为由将苏建斩首,虽然与法无背,但难以避免嫉妒者背后的谗言,何况为将者最怕的就是主上的猜忌,汉初的异性诸侯王被刘邦屠戮殆尽,都是因为锋芒太盛的缘故,连周亚夫这样的人都因为受到景帝的猜忌,借亚夫的儿子购买军械陪葬品为由,以谋反罪将周亚夫下狱致死。卫青是个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什么时候该表现的木讷一点。不过卫青的性格还是比较柔顺宽厚的,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感觉,这点让我联想到日本的德川家康,那种坚忍的态度让很多人鄙夷,但笑到最后的却是他,其他名气比他大的诸如织田信长、明智光秀、武田信玄,都先于他入土了,人一死,名气再大也都成为过眼烟云了,扯远了,卫青的某些表现在后人看来,不符合一般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包括后来娶了老主子平阳公主为妻,让后人多少对其人品有所质疑。其实卫青大概和吕端一样吧,看史书引述他与苏建的对话,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可以知卫青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有清醒的认识,这点比起不知天高地厚的韩信要强的多了,韩信被夺爵后嘴里还不干不净的发牢骚,而且还传到刘邦耳中,那不是自己找死嘛!韩信虽为名将,但说到进退有序,还是不如卫青。说到底,在中国作武将实在不容易,除了那些自己当上皇帝的,其他的名将大多死于皇帝的猜忌下,所以对于那些懂得明哲保身的名将,我是更加钦佩的。

  该说说霍去病了,这个偶像级人物实在是个幸运儿,而且幸运之神始终垂青于他,让他建立无上的功勋,也算少年得志的典型了,汉武帝还专门为他设立了骠骑大将军的职位,最后还煞费苦心的定令"置大司马位,大将军、票骑将军皆为大司马。令票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让霍去病和卫青平起平坐。从霍去病的战绩来看,这样的待遇确实很恰当。"票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开河西酒泉之地,西方益少胡寇。四益封,凡万七千七百户。其校尉吏有功侯者六人,为将军者二人",而卫青不过" 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一与单于战,收河南地,置朔方郡。再益封,凡万六千三百户;封三子为侯,侯千三百户,并之二万二百户。其裨将及校尉侯者九人,为特将者十五人",霍去病的效率要高于卫青,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些数据背后的问题,会发现霍去病作为名将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匈奴单于听从赵信的献策,将大本营移往草原的深处,于是汉军的打击面转向了朔方以西。接下来的三次出征是霍去病在青史留名的三次大胜利。具体的数字就不罗列了,战果是相当不俗的,但从战术上来看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况且霍去病拥有其他将领包括卫青都没有的特权,可以在全军中挑选最精勇的壮士和最膘肥的战马组成自己的战队,这就为他的长途奔袭提供的比其他人更有利的条件,况且霍去病年轻气盛,且一向顺风顺水,对战场上的困难的估计和警觉是相当麻痹和忽视的,也有人指责霍去病对士卒毫不关心,"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鞠也。事多此类。",自己吃着精美的事物,对营帐外缺衣少食的士兵视而不见,或许霍去病的贵族身份让他从来就不会去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也漠视士兵的需求,这样的个性,好的说法叫坚毅,不好听的说法就是冷酷无情。对于胜利者,这样的指责有点吹毛求疵了,不过就算是求全责备好了,这种个性对于一代名将而言应该是一种隐患,尤其是当军队处于逆境时,历史上死于军队哗变的将领相当多,所以古今中外的兵书中,对军队的内部控制也是一个经常强调的重点,霍去病在这方面的迟钝并没有让他付出代价,我想可能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军队的素质过硬,霍去病挑选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本身就代表了当时汉军中最强的实力,这样的一支菁华快速反应部队,交给任何一位将领手中,决策上只要不出大的差错,立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汉军的构成,汉初的军队构成上,募兵是很少的,基本上是属于临时征发的兵卒,甚至是犯了刑法的罪犯以及入赘的女婿以及小商贩等,这样的部队如果不严明军纪,战斗力根本得不到保障,李陵带领自己训练多年的精兵五千出战匈奴,在紧要关头士兵还偷偷在营帐中猥弄营妓,胆子不可谓不大。况且对匈奴的战争是时断时续的,且人员的消耗相当大,名将也很难有一支稳定的嫡系部队,这种条件下,将感化放一边,整肃军纪来保证部队的战斗力,应该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跟随霍去病的部将们立功的机会多,也是众多部属包括以前依附于卫青的将领转投霍去病门下的原因之一,有时候一种信仰对于军队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或许霍去病对于当时的部下来说就象神一样,不败的名将这样一个光环让众多追随者甘心为之效劳,恐怕也是霍去病能够超然于其他将领的缘故。从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说,深入草原讨伐匈奴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战后论功行赏封侯挂印基本上与他们无关,他们所考虑的只是如何从严酷的战争中生存下来的问题,而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一位不败的名将,即使条件艰苦待遇差,但是生存下来的几率恐怕也大一些,这大概是士兵们无怨无悔的原因吧。就我而言,我宁可选择在膘骑麾下效命,而不愿在李广帐下谋职,李广带军死亡率实在太高了,全军覆没就至少有两次,跟随他恐怕性命堪逾阿!再者,霍去病的对手一直是匈奴的单于以下的贤王当户,没有机会和单于面对面交锋(唯一的一次机会还错过了),恐怕对霍去病而言也是终身的遗憾吧,"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虽然只是句豪言壮语,但多少也反映了霍去病急于彪榜青史的心情,这也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惑:如果霍去病能够和单于交手的话,究竟是霍去病不败神话的终结,还是匈奴提前退出历史舞台呢?霍去病的冲击力在当时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其发起攻击的时机拿捏之准也是罕见的,从半渡而击休屠王迎浑邪王一战中就可见一斑。但如果单于能顶得住头一轮攻击并及时转入反攻的话,霍去病会不会重蹈李广的覆辙呢?

  诚然,现在再来作种种假设有点吹毛求疵了,毕竟霍去病是以不败名将的声誉名垂青史的,现在来说霍去病个性上的缺陷有点小人之心的感觉了,同样的一种个性,如果成功了就会被认为有决断力,坚强,有朝气;失败了就会被认为偏执,愚蠢,独断专行,历史就是这样的无情而又谄媚,宽容而又狭隘。不过我并非有意鸡蛋里面挑骨头,主要是想比较一下卫青和霍去病究竟谁更能代表当时中国武将的最高水准。两者既然无法直接交手,那就只能从其他方面来管窥了。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霍去病杀了李敢是不是有意的?

下一篇:一个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漂亮壮族女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