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王侯将相传奇故事   作者:佚名   热度:

  在中国历史上,大概找不到象卫青和霍去病这样一对名声显赫的名将组合了。两个人既是舅甥,又同为大汉帝国的将军,都在征伐匈奴的战斗中立下丰功伟绩,两个人就象双子星座一般,在名将的银河中格外引人注目。

  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是舅甥,但两人的出身却截然不同。卫青是私生子,自幼和生父后母生活在一起,后母及家人都不喜欢他,"父使牧羊,民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少年时的生活比较困苦,成年后还因为武帝的皇后阿娇嫉妒卫子夫受宠,差点被当成出气筒而死于非命,幸亏被公孙敖冒死救下,不过也算因祸得福,武帝为了这件事大发雷霆,赌气似的将卫青破格提拔,卫青就此走上了一代名将的漫漫征途。可以说,卫青的发迹可以说是非常偶然的,虽然卫青和卫子夫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但能受到武帝的提拔,感觉上武帝有赌气的因素:你陈阿娇不是要置卫青于死地么,我就偏偏要提拔他。不管如何,卫青就这样被推到了历史的舞台前。而霍去病则不同,按现在的话来说,霍去病是含着银钥匙出身的,霍去病也是私生子(看来这是卫氏的传统 8-P),但他却是跟着母亲一起嫁到了詹事陈掌家,一直都是过着锦衣玉食的贵胄生活,"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可以说顺利的不要再顺利了。同是私生子,境遇两重天,不同的生活经历给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卫青为人恭谨谦和,沉稳如山;霍去病为人豪爽张扬,性烈如火。两人虽同为名将,但个性迥异,这在各自的带兵风格中体现的尤为清楚。

  匈奴之于大汉帝国有点类似于汉尼拔之于罗马帝国,罗马在于汉尼拔的长期战争中受益匪浅,可以说,汉尼拔是罗马的梦魇,也是罗马的一道槛,跨过汉尼拔这座大山后,罗马在地中海任意驰骋,予取予求,成就一代霸业。匈奴对于大汉帝国也是如此。战国时期以秦国的步兵方阵和赵国的胡服骑射为两大发展模式,等到秦统一六国之后,以及后来的楚汉相争,步兵在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骑兵由于马匹的数量较少,而且装备不够完善,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当中原战火方熄,百废待兴之时,远在漠北的匈奴就成为与大汉帝国争夺东亚霸权的头号敌人。匈奴的战争风格与中原的汉族完全不同,史书上记载,匈奴"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包敌。故其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瓦解云散矣。",可以说匈奴的机动性是极强的,善于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后予以各个击破,这是匈奴用兵的主要战术,但弱点是抗打击能力不强,防御力较弱,经不起强力的冲击。汉初立,匈奴和汉在白登山第一次交手,汉帝国初次领教的匈奴的利害,匈奴的战术也发挥的凌厉尽致。双方的兵力大致相当,汉由刘邦亲自率三十二万步兵追击匈奴的三十万骑兵。冒顿单于隐藏主力,将兵弱旅视于刘邦,引诱刘邦舍弃大部分步兵率少数部队追击,然后用骑兵主力将刘邦围在白登山七昼夜。此战让汉朝认识到了匈奴的力量,自此以后,匈奴就成为汉朝在很长的时期内,最强大的一个对手。鉴于汉成立之初实力还不足以和匈奴全面对抗,汉的统治者明智的采取了怀柔的政策,暂时和匈奴保持和平,同时休养生息,推行卖爵令,"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减免租税,同时鼓励畜牧业,至景帝时,"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大汉帝国终于恢复了强悍的真正面目,开始把目光投向宿敌--匈奴。

  一代雄主刘彻即位,后世溢号孝武帝。武帝在中国的历史上实在是个毁誉参半的争议性人物,这方面暂且不提了。汉与匈奴和平的破裂缘于一次失败的伏击,汉朝于马邑城伏兵30万引诱匈奴军臣单于,只可惜老天注定匈奴不该亡于此时,单于于半路捉到一个雁门尉史,一阵拷打问到了伏兵的实情,连忙引兵北还,一场大规模的伏击战还没开始就戏剧性的结束了,双方都白白辛苦了一趟,唯一的受益者就是那个雁门尉史,单于封他个天王,因祸得福成就一番富贵,可惜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恶名。自此,汉与匈奴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是年为元光二年,公元前134年。五年后的元光六年,即公元前130年,卫青第一次踏上了征伐匈奴的漫漫长路。

  卫青的初次出征应该说是极其幸运的,那个时代限于通讯和侦察技术的落后,汉军和匈奴军大多是维持一种运动中的接触战,由于匈奴是实行军民一体的结构体系,民众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很难说汉军搜索到的就是匈奴的正规部队(或许根本就没有所谓正规部队),应该就是一般的牧民吧。战争一开始就维持一种消耗战的模式,往往是匈奴入侵,在边境掳掠一番退回草原,然后汉军分兵进入草原搜索,有时徒劳无获,有时少有斩获,有时甚至损失惨重。卫青第一次出征就个人来说是幸运的,但这次征伐整体上是失败的。其结果如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匈奴生得广,广道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四万铁骑仅剩下两万三千,可以说损失惨重,这因为如此,卫青的微不足道的胜利在此时是如此的突出,为其赢得了第一个爵位--关内侯。

  匈奴的报复是迅速而又残酷的,"其冬,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汉使将军韩安国屯渔阳备胡。其明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败渔阳太守军千余人,围将军安国。安国时千余骑亦且尽,会燕救之,至,匈奴乃去,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对付这样飘忽不定的敌人,年轻的大汉帝国还是办法不多,但卫青作为幸运儿却有了第二次讨伐匈奴的机会,这一年对于卫氏家族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因为卫子夫成功的为汉武帝生下了太子刘据,并通过巫蛊案将陈皇后废掉,把卫子夫立为皇后,卫青的外戚地位更稳固了,但这日后却日益成为影响他名声的包袱,平心而论,卫青的前两次战功有运气成分,封侯也有武帝偏爱的因素,此时封侯对于他在历史上的评价是有影响的,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对卫青的整体的评价,这或许也是卫青本人所未能预料到的。卫青的二次出征是和李息兵分两路,卫青出雁门关,李息出代郡。卫青又一次捕捉到了匈奴的踪迹,此战斩首虏数千。于是有了第三次征伐,"明年,青复出云中,西至高阙,遂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畜百余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以三千八百户封青为长平侯。"卫青连续三次胜利虽然杀戮的敌人数量不多,但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初步摸索总结出了讨伐匈奴的一些作战方式,或许卫青幼时的放牧经历对其在草原中寻觅敌人的踪迹不无裨益,否则无法解释为何连续三次都能在茫茫草原中觅得匈奴人的踪迹,这在当时的条件来看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二是夺得黄河以南的朔方地,修建了朔方城,作为从西方打击匈奴的又一个基地。可以说,卫青此战为汉朝此后的一系列胜利打下了根基。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霍去病杀了李敢是不是有意的?

下一篇:一个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漂亮壮族女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