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名人轶事   作者:佚名   热度:

  《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其性格的核心就是多疑,并且因为多疑产生了一系列命运的改变。比如赤壁之战,曹操因为多疑而中了周瑜、黄盖的反间计,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处死了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导致曹军不堪水战。而且曹操的多疑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甚至曹操之死也是因为多疑。晚年曹操患头痛病,找华佗来医治,这段故事的原型出自《三国志》。记载说的是华佗给曹操治病,后来请假回家,曹操再找他,华佗屡次推辞说自己妻子病了迟迟不来,曹操于是派人核实此事,并且有言在先,说如果华佗说的是真的就给他发放粮食,如果华佗说谎就把他抓回来,结果发现华佗说的是假话,于是华佗被捕最后死于狱中。而在《三国演义》中,华佗说要根治曹操的头痛病需要开颅,曹操觉得这种医疗方法是华佗想趁治病的机会害死他,于是就把华佗关进监狱,最后华佗死于狱中,他集一生经验写成的医书也随之失传。

  《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仅通过多疑这个性格把曹操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串了起来,而且还表现出曹操多疑的另一面,那就是不疑。曹操的多疑是对别人的,而他的不疑则是对他自己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对自己的判断是非常自信甚至自恋的。比如,当到处流浪的客将刘备来投奔曹操时,曹操手下谋士就劝他,说刘备这个人有野心,而且还是汉室宗亲,应该杀掉。但是曹操认为,刘备本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杀刘备之后可能会导致自己名声受损,别人以后也不敢来投奔自己了。随后小说中有一个著名的情节,就是“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就是你刘备跟我两人,刘备听了这话就装成很害怕的样子,说自己被天上打雷吓到了,曹操哈哈大笑说英雄也会害怕打雷,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后来徐州发生变乱,刘备找了个借口声称自己要去替曹操攻打袁术,向曹操借了五千兵马后就离开了。刘备走后,曹操的谋士说不能放他走,曹操又派了许褚带五百人去追刘备。许褚是曹操手下的勇将,但是他头脑简单不懂谋略,派这样的人去追刘备,而且是五百人去追五千人,显然是追不回来的。曹操手下谋士们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追不回刘备太可惜,但曹操是绝对不会公开承认自己犯错的,他说自己既然用了人就不会怀疑他,“我既遣之,何可复悔?”刘备就这样成功溜掉了。这就是曹操不疑的一面,《三国演义》作了很好的展现。

  《三国演义》中,曹操对手下谋士的态度,与刘备、孙权是不一样的。相比刘备对待诸葛亮,孙策、孙权对待周瑜,曹操对待谋士的态度是想听的就听,不想听的就不听,而且打了败仗还会把责任推给谋士。这不是说曹操不重视人才,他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但是他不能容忍手下谋士的谋略明显高于自己。

  仔细分析,曹操的这种心态是有复杂成因的。天下三分,刘备可以仰仗他的汉室血统,孙权也有他父兄的基业,曹操不仅没有这些,还有一个家族污点,那就是他的祖父是宦官,他父亲是宦官的养子,曹操多疑和自恋的性格,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他的政治资本相对不足。小说中描写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看到当地险要地形,他还要大笑一番,嘲笑诸葛亮还是不如他。当然这种行为也有鼓舞残兵士气的考虑,不过哪怕只有5分钟表现自己智慧优越的机会,曹操也是不会放过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他一旦发现某个人特别有才,就会千方百计挖角。比如新野之战曹操被刘备击败,战后发现刘备是得到了军师徐庶的辅佐才如此厉害,就扣住徐庶母亲作为要挟,徐庶被迫去了曹操那里。此后刘备兵败长坂坡,赵云往来冲突救出阿斗,曹操看到赵云骁勇,又动了心思要拉他过来,于是不许手下放箭,结果让赵云成功杀出重围。刘备兵败徐州之后,关羽“土山约三事”,带着刘备的两位夫人归降了曹操,关羽在投降时提出了条件,具体包括:他只是暂时投降,而且降汉不降曹,另外必须对刘备的两个夫人以礼相待。曹操是比较实用主义的人,他爱才心切,就同意了关羽的这些条件。关羽投降之后,曹操大搞感情投资,大宴小宴不断,还送给关羽资财妇女,结果关羽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就千里走单骑离开了,曹操还要在表面上表现得非常大度,由于没有正式下公文放关羽走,关羽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最后曹操还是下了文书放关羽走了。鲁迅非常欣赏《三国演义》的这一段情节,认为虽然曹操是奸雄,但他这里表现得非常大度,非常爱才。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艾青的“马车”

下一篇:千古才女李清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