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走进农家院落,大门头刻着“耕读第”三个大字,院子里很是整洁干净。老远就看到上房中堂位置挂着的字画:“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并不是那一家人的讲究,而是静宁人的一种文化选择和优良传统。哪怕困难得挂不起门帘,字画一定是要挂的。哪怕家里没有华丽的摆设,院子也要扫得干干净净。正如《菜根谭》里说的: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优雅。

  千万别小看这些村民,茶余饭后,农闲聚谈,说的都是各大城市的新闻,甚至是天下大事,连看天气预报,都要看好几个城市的。这倒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切身相关。孩子们在外地上大学,考研读博,上班打工,风雨冷暖,能不牵挂吗?

  静宁教育和静宁苹果,是静宁的两大品牌。细说起来,渊源颇深。

  那是我在县里工作期间,原国家林业部一位工作人员来到静宁,当她看到静宁的苹果通身圆润,着色均匀,认为由于光照的关系,苹果的背面不太可能着色如此均匀,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坚持要去现场向果农了解情况。

  当她看到果园精耕细作,铺着地膜,压着细沙,果农像看护婴儿一样细心地务作果园,十分震撼。果农解释说,地膜可以起到保墒和反光的作用,到了着色期,阳光照到地膜上,反射上来,苹果的背面便会相应着色。如果还有着色不均匀的地方,便动手把苹果轻轻翻转一下!林业部工作人员感叹说,这得花费多少劳力啊!果农说,我的每块果园有多少棵树,每棵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我都清清楚楚。每颗苹果要务作成商品果,得从手上过九到十次!

  从果农对待苹果的严谨态度和技术细节上,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深受启迪,于是,把“单果管理”的理念移植到教育上,引进到课堂中,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补齐短板,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在讨论提炼静宁苹果精神时,大家都觉得静宁教育和静宁苹果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和精神根脉,是争奇斗艳的并蒂之花,一脉相承的同根之果。静宁苹果产业给静宁教育事业奠定了切切实实的经济基础,静宁教育也为静宁苹果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很多本地人会戏称静宁人的两件大事,就是种苹果,供学生。静宁苹果和静宁教育,也成了静宁响当当的两大品牌,不只是国内的清华北大等名校中活跃着一批静宁的优秀学子,在英国剑桥,美国哈佛,日本早稻田等世界一流学府,也有静宁的学子攻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散居海外身处异乡的游子,为了发展,为了生计,浪迹天涯。身体在流浪,灵魂在漂泊,离家时从故乡带出来的那一袋泥土,还在滋养着窗台上那盆“勿忘我”。每当夜深人静,总会有觉得孤独的时刻。

  身处繁华都市,住在远离故土、悬在半空的高楼上,心中老觉得缺一块实实在在的土。亏欠这个土,便觉不踏实。于是,这欠着故土的情就成了你心上迈不过去的“坎儿”。村前的那棵大槐树,在盛夏为乡亲们撑起了一片浓荫。那归根的落叶也化为腐殖质滋养着贫瘠的故土。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每当看到归飞的大雁,总会想起记忆中的故土,想起烟火深处的静宁。每当在儿时的梦境中惊醒,都会思念故乡的亲人,思念儿时的玩伴,会想着为父老乡亲、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古诗词里的春天

下一篇:陇上名产——静宁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