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的主体,是距今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史家类型的一个环壕聚落,环壕内面积有8万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同时期最大的环壕聚落。方形半地穴式大房屋面积可达100多平方米,对称规整,保存得也很好。中心广场的窖穴容积近60立方米,底部残存近10立方米的炭化粟、黍,折合下来得有数千公斤粮食,是目前所见仰韶时期单体规模最大的粮仓。房屋、墓葬所出陶器制作精美,尤其是带有特殊符号的大口尖底陶罐、彩绘鱼龙图案的葫芦形陶瓶和玉权杖首最为引人注目。这些都显示陇山附近距今6000年左右的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可能已经出现拥有较大权力的首领,是中华文明化进程中的领跑者之一。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考古历史学家徐旭生等考证认为,黄帝和炎帝是两个同源部族历代首领的称谓,两个部族都发源于黄土高原,发源地以渭河上游最为关键,后来他们向东迁移的路线是炎帝部族偏南,而黄帝部族偏北。炎帝部族从渭河上游偏南东移,就有可能抵达崤山以西的晋南豫西等地;黄帝部族从渭河上游偏北东移,就会到达陇东陕北等地。甘肃、陕西理应是黄、炎部族,尤其是黄帝部族的重要活动区域。传说中黄、炎晚于伏羲女娲,考古上仰韶文化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因此,陇山两侧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初期、早期、中期遗存,很有可能就是黄、炎部族,尤其是黄帝部族的早期文化。

  5000年前陇东走进文明社会的殿堂

  如何才算进入文明社会或者国家阶段?历来争论不已。恩格斯提出国家有两个标志,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以地区划分国民,就是以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主要就是“王权”。以上述两个标志来衡量,距今5000年左右,陇东地区已经明确出现早期国家,成为最早走进文明社会殿堂的地区之一。而社会的加速发展更是早在距今5300年左右即已开始。

  距今53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秦安大地湾遗址面积扩大到上百万平方米,有了400多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前厅、中堂、后室、东西厢,中开三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布局严整,是和后世中国古典宫殿建筑最为相似且年代最早者。中央火坛直径2米,两个顶梁柱直径近1米,规模宏大气派。礼县高寺头遗址也有类似的宫殿式建筑。

  距今5000年左右,在陇东地区出现了当时面积最大的聚落遗址——庆阳南佐都邑遗址,遗址面积至少600万平方米,遗址中部是由两重环壕和九座夯土台围成的面积30多万平方米的核心区,再中间为有围墙和“护城河”的上万平方米的“宫城”区,中央的夯土墙主殿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圆形和方形的夯土“九台”,每个底面都在1600平方米以上,外侧还有宽大峻深且夯筑底壁的环壕。南佐聚落如此大的规模和强大的组织调动能力,当是区域王权出现的最有力的证明。宫城附近出土了和祭祀相关的精美白陶、黑陶,以及大量水稻,存在明确的专业分工,体现了对远距离的贸易控制。南佐遗址所在董志塬上之前仅发现个别小型的庙底沟期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突然涌现出超大型聚落,显然不是在原有聚落(社会)的基础上自然发展而来,而是附近很多人口迁移聚集的结果,这实际上就打破了原有各氏族社会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地缘关系,意味着诞生了一个以南佐都邑为核心的早期国家,控制管理范围可能涵盖黄土高原大部地区,可称“黄土高原古国”或“陇山古国”。因此,南佐遗址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最重要的见证之一,甘肃也就成为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

  陇东地区有不少关于黄帝的传说,如黄帝问道于广成子、问医道于岐伯的故事,正宁县子午岭西麓还有黄帝先人坟。由此推论,南佐都邑有可能是5000年前的黄帝部族之都,但却不见得是轩辕黄帝之都。我们根据陕北地区石城的兴起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巨变,曾推测轩辕黄帝诛杀蚩尤的涿鹿之战发生在距今4700多年,南佐都邑的年代显然早于轩辕黄帝。

  5000年前陇西开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古凉遗韵奏新声 雷台焕颜启盛景——武威天马大景区走笔

下一篇:星星火种点亮泾河两岸——中共平凉特支的成立及主要革命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