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五、三个孝子
戾太子之变就这么给汉武帝平定下去了。他怒气冲冲地派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捧着废除皇后的策书到卫皇后居住的未央宫椒房(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因为用和着椒末的香泥涂在宫殿的墙壁上,故名“椒房”)来收缴皇后的大印。当初卫家最得势的时候,长安城里流行的歌谣是“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意思是“生了儿子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生了女儿也没有什么可埋怨的,难道不见卫子夫一家霸占着天下吗?”这是天底下生了女儿的父母心里头盼着自己的姑娘将来有一天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象卫子夫一样给全家带来无尚的荣华富贵。
可是卫子夫霸着天下又怎么样呢?她的兄弟和外甥给汉武帝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她自己又那么循规蹈矩,没有出一点差错,卫家还不是给害得家破人亡。她想着丈夫的薄幸无情,想着卫家的凄惨下场,又想着儿子带着两个孙子逃亡在外,生死不明,心里又伤心又痛苦,就大哭了一场,自个儿上吊死了。黄门苏文、姚定汉用一口小棺材,把她草草埋在城南的桐柏亭,宣帝即位以后才得以改葬。宣帝又给曾祖母上了谥号为“思”,卫皇后从此就被称为“卫思后”。宣帝又给她置办守陵园的百姓三百家,让长丞周卫奉守着。这些都是后话。
汉武帝逼死了卫皇后,赶跑了亲生儿子,还余怒未息。大臣们都惶恐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有人敢出来为太子和卫皇后说句公道话。这时候上党郡壶关县有个三老(地方上掌百姓教化的民官)叫令狐茂,大着胆子给汉武帝上了一道折子说:
“臣听说父亲就象是天,母亲就象是地,而子女就象是游嬉在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天平地安,万物才能茂盛成长;父慈母爱,家中才能出孝子。阴阳不能调和,万物就要夭折受到伤害;父子不能和睦,家庭就要败亡。所以父亲不象父亲,子女就不象子女;君主不象君主,臣子就不象臣子。(如果这样的话)即使有粟米,又怎么能吃得到呢?当年虞舜的孝顺是天下最有名的,还是不被父亲瞽叟接纳;孝己被人诽谤,伯奇逃到山里,这些都是骨肉至亲,父子相互猜疑的例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这都是积累的中伤造成的呀!由此可见,子女没有不孝顺的,而父亲则有没能察觉到的时候。现在皇太子是汉室的嫡亲子嗣,要继承万世的基业,体验祖宗社稷的重任;要论亲密,他则是皇帝的宗子。那江充只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官宦人家的下贱奴才,陛下使他显赫,提拔任用他,他仗着至尊的命令来欺凌逼迫皇太子,造假行骗,一群宵小奸邪之辈跟着他酿成冤假错案,因此亲人之间的联系隔绝阻塞而不能沟通。太子进不能见到皇上,退又被乱臣逼困,独自受了冤屈而不能告白自辩,不堪忍受内心的忿忿不平,起兵杀了江充,恐惧逃亡。他这是儿子盗取父亲的兵马来救难自免,臣私下以为他并没有包藏什么坏心。《诗经》上说‘盘旋小青蝇,落在篱笆前;君子貌和蔼,不信谗毁言;谗言无根据,祸延邦国间。’过去江充进谗言陷害赵太子,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罪行本来就明明白白。陛下不察觉就重重地责备太子,盛怒之下发大兵搜捕他,还命令三公亲自领兵。有智慧的人不敢言语,能言善辩之士不敢说话,臣私下里感到心痛。臣听说伍子胥为了尽忠诚而不顾及名声,比干为了尽仁义而不爱惜生命,忠臣竭尽忠诚而不顾斧钺加诛在自己头上,陈述君主的昏昧,是为了匡正君主,安定社稷。《诗经》说‘把那些说坏话的人呐,投到豺狼虎豹的嘴里去!’。希望陛下放宽心意,稍稍留心察查亲人的好心,不要责怪太子的不是,立即罢兵停止追捕,不要让太子长久逃亡在外。臣不能禁止自己的拳拳恳切之心,说了上面这些话,现在我愿意抛弃这条老命,伏在建章宫的门阙下等候皇上问罪。”
令狐茂在信中所说的三个人,都是子孝父不慈的例子,在这里也当闲话说说。
虞舜就是上古时候五帝之一的帝舜,他姓姚(因为曾住在沩水边,又姓“妫”),名重华,“重华”的意思大概就是指的史书上说的他有两个瞳仁。一般人眼珠里都只有一个瞳孔,舜有两个,不知道这样的眼睛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反正与常人不同,大概这也是所谓的帝王的过人之处吧!后来因为帝尧把舜封在虞国,所以他自称为“有虞氏”,别人就称他为“虞舜”了。他是天下姓陈的人的祖宗,因为他的子孙妫满在西周初年被周王封到陈国,就是陈胡公满。陈国灭亡了以后,陈国的王室成员就以“陈”为氏。
舜从小就以孝顺出名,他的父亲是一个瞎眼的老头,所以史书上称他为瞽叟,“瞽”是瞎眼的意思,“叟”就是老头。大概是因为瞎了眼睛性情变得有些乖张,瞽叟特别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喜欢舜的母亲死后他娶的继室生的小儿子“象”(疼爱小儿子似乎也是做父母的人之常情)。他常常对舜挥以老拳,舜则是逆来顺受。他很会看父亲的脸色,如果看见父亲并不如何生气,就心甘情愿地挨打;要是看父亲脸色实在太难看,他掂量着估计要给父亲活活打死,就逃出去躲几天,等父亲消了气再回来。所以舜的故事恐怕要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棒下出孝子”的例子。
瞽叟两口子和象屡次三番地算计舜,想把他杀死以后分他的财产,象还想夺帝尧嫁给舜的两个美丽的女儿娥皇和女英。有一次他们叫舜上仓房的房顶去修缮被风吹走的茅草,等舜上了房顶却抽走梯子,还在下面放火烧仓。舜顺手把带着的大斗笠当做降落伞用从房顶上跳了下来,一点儿也没有受伤;又有一次,他们叫舜下去淘一口枯井,当舜挖得很深的时候他们就往井里扔大石头、倒成筐的黄土,不把他用石头砸死也得用土活埋。没想到舜早就防到了这一点,他预先在井的侧壁上挖了一条通向外边的暗道,象他们落井下石的时候他就从旁边溜出来了。
三个凶手以为舜必死无疑,兴高采烈地商量着分赃。父母想要帝尧赏给舜的丰厚财产,象说:“财产大家分享,我还要他的两个老婆。”象得意洋洋地回来,以为两个漂亮的嫂嫂这下子到手了,进门时却看见舜笑嘻嘻地坐在床上,一边看着他一边弹琴。他惊讶不已,只好说:“我很关心你,所以来看看你。”舜难得见到这个异母弟弟态度这么友善,就装做没事一样的跟他要好下去。
舜因为他的至孝出了名,人们都愿意跟他住在一起。他曾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们都互让田地;他在雷泽捕鱼,雷泽的百姓都互让地界和捕获的鱼虾;他在河滨制作陶器,做出来的产品又精美又实用;他还在员夏做买卖,把制作出来的陶器拿去卖,人们总是一抢而空。凡是他居住过的地方,人们都赶着搬来做他的邻居,所以总是第一年形成了村落,第二年变成乡镇,第三年就变成熙熙攘攘的通都大邑了。为了这个,帝尧也知道了他的大名,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考察他处理家庭关系的做法,又派九个儿子跟着他一起办事,考察他处理公事的能力。因此这一年他正式加入政府,这一年他也刚好三十岁。他处事公正,办事干练,过了三年,天下大治,百姓没有不服从的。于是尧又让他代替自己行使天子的权力,称为“摄政”。
舜又做了十七年的摄政,满五十岁了,尧就正式禅位给他,让他做天子,称为“执政”。舜做了八年的执政,尧死了,他就宣布退位,为尧帝守孝三年。三年过后,百姓仍然感念舜的仁政,他们不去尧的儿子丹朱那里朝拜,而是一齐到舜退居的南河之南来。舜于是众望所归,正式登基做了天子,直到三十九年后死在南巡的路上,埋葬在湖南境内的九嶷山,享年整整一百岁。
孝己是商朝(殷朝)高宗武丁和他的正室妇好所生的太子,因为为人孝顺,人们都不称他的名字而叫他“孝己”。其实“孝己”也只是后世子孙给他祭祀时加的尊号,不是他的名字。这个孝己,以前根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看法,学者们认为就是《尚书•高宗肜日》(肜róng ,音“荣”,祭祀的意思,“高宗肜日”的意思是“祭祀高宗的日子”)里面劝谏殷高宗武丁的那位贤臣祖己,但后来根据对殷墟甲骨文卜辞的研究,发现《高宗肜日》并不是象原先司马迁认为的那样是武丁祭祀成汤时的事,相反是武丁的儿子祖庚祭祀他的时候的发生的事。《高宗肜日》里的高宗武丁不是祭祀者而是被祭祀的对象,司马迁对《尚书》里的这件事理解有错误。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尚书》一向很难读,历来被学者们争论不休。这样看来,出现在《高宗肜日》里的那个祖己,只可能是武丁的儿子祖庚的臣子,绝不可能是武丁的儿子孝己。
殷高宗武丁是商朝最伟大的君主,他在位五十九年,比汉武帝还多五年。他少年的时候,曾奉父王小乙的命令潜入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因此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他即位以后从傅岩服苦役的版筑奴隶中提拔了贤臣傅说,于是天下大治,“殷道复兴”。
武丁先后有过三位王后,妇好就是他的第一位王后,她在殷墟甲骨文的祭祀卜辞中被称为“母辛”、“后母辛”或“妣辛”,“妣”也是“过世的先母”的意思,人们说人死了父母叫“丧考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妇好墓在殷墟遗址出土,这是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墓主能和史料以及甲骨卜辞对应起来的商朝王室墓葬。通过对妇好墓出土文物及甲骨卜辞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妇好的情况。妇好不仅是中宫王后,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队统帅,堪称中国历史上巾帼女将的第一人,在她的墓里曾出土了一把象征军队统率权的青铜大钺。妇好能征善战,深受武丁的宠爱,武丁事无巨细,不论征伐、疾病、生育,都要为她虔诚地卜骨问兆。但她仍然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妇好去世以后,武丁对她不能忘情,因此对新立的王后十分冷淡,令她郁郁而终。第三位王后被册立以后,生怕武丁再冷落她,就找机会想要武丁厌恶妇好,也想让自己生的儿子祖甲取代孝己成为太子。正好有一次武丁病了,孝己衣不解带在病榻前侍候着,每一天晚上都要起床五次,去武丁床前查看被子的厚薄冷暖,枕头的高低合不合适。他还用甲骨占卜,求母亲妇好的在天之灵保佑父王早日痊愈;父亲生病的日子,他常常忧伤得以泪洗面。
武丁看见儿子脸上的泪痕,就问王后是怎么回事。王后趁机造谣说:“太子每天祭祀他母亲,诅咒您早点死,他好继承王位。看见您病有起色,他心里失望,所以忍不住悲伤。”武丁大怒,认为自己的病是妇好阴魂不散作的怪,因此心里开始厌恶妇好,不再为她祭祀,也不准孝己再祭祀母亲,对他言辞十分严厉,后来就越来越疏远了他。孝己被父亲怀疑疏远,又不能对母亲尽孝,心里十分痛苦,就自杀了。
孝己死后,太子就该轮到新王后所生的儿子祖甲来做。但这个祖甲是个正派人,他不想做这个从哥哥手里抢来的太子,就在父王宣布立他为太子的当天夜里偷偷溜出宫跑了。武丁一个儿子死了,一个儿子跑了,心理大受打击,终于一病不起,不久就死掉了。后来是武丁的另一个儿子祖庚继承了王位。
尹吉甫是西周时周宣王的贤臣,姓兮名甲,字吉甫(也作“吉父”,“父”和“甫”是同音的通假字),因此人家叫他“兮伯吉甫”,因为他被封在尹地(山西隰县东北),所以就以“尹”为氏,叫做尹吉甫。他曾奉周宣王的命令征伐北方的游牧民族猃狁而取得大捷。这个猃狁,在黄帝时被称为荤弼或獯弼,在西周被称为猃狁或犬戎,在战国秦汉时则被称为匈奴。尹吉甫晚年的时候死了老婆,娶了一个续弦生了个儿子叫伯邽。伯邽很妒忌他的以孝顺出名的异母哥哥伯奇,就和母亲在他老子跟前说哥哥的坏话,尹吉甫一时糊涂受了蛊惑,就把大儿子赶出了家门。
关于伯奇此后的遭遇,有好几个版本的说法。有的说他投水寻死,却有幸被水神赐给仙药而得不死,想到父亲的无情、后母和弟弟的中伤,不禁悲从中来,扬声作歌。这哀伤的歌子被江上的渔夫学了去,后来被吉甫听到,心里很后悔,怀疑是儿子所作,就弹起伯奇唱过的这首曲子。有的说他跑到深山老林里去,有一天吉甫跟着周宣王打猎,伯奇就唱起了伤心的歌儿,想用歌声来感动父亲。周宣王听了歌子说:“这是孝子所作的歌谣呀!”于是吉甫就把儿子从山野中找回来,把后妻射死了。
还有的说他被父亲吉甫杀了。例如北宋时编的《太平御览》就引了三国时曹植写的《恶鸟论》说:“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杀了孝顺的儿子伯奇,后妻生的儿子伯封求之不得,写了一首叫《黍离》的诗。民间传说吉甫后来醒悟,心里思念伯奇。一次出游的时候,看见一只形貌怪异的鸟儿在桑树上‘嗷嗷’地鸣叫。吉甫心里一动,对鸟儿说:‘你是伯奇吗?如果是我的儿子,你就停在我的车盖上;如果不是我的儿子,你就飞走别停在我面前’。话还没说完,鸟儿循着声音飞到他的车舆盖上。于是吉甫命后妻用车子载着弩,他用弩射后妻,把她射死了”。但在更多的文献中,似乎只讲到伯奇为父所逐,没讲到他被杀。
令狐茂举这么多例子,无非就是想说汉武帝这个当老子的也有错的时候,不能够因为儿子反抗父亲的过错就中了小人的奸计而造成终生的悔恨。在他所举的三个例子中,以武丁和孝己父子的例子跟眼前汉武帝父子的情况最为相似,想必汉武帝看了之后内心也会有许多想法。
汉武帝看了令狐茂这封言辞恳切的信,心里也有些感触。可他心里还怪着太子,不愿意这么快收手。他有心想让太子再受一段时间的逼迫,让他多吃些苦头,好知道反抗他老子不是那么便宜的事情。汉武帝这么一犹豫,就害了太子的命。
戾太子之变就这么给汉武帝平定下去了。他怒气冲冲地派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捧着废除皇后的策书到卫皇后居住的未央宫椒房(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因为用和着椒末的香泥涂在宫殿的墙壁上,故名“椒房”)来收缴皇后的大印。当初卫家最得势的时候,长安城里流行的歌谣是“生男无喜,生女无怨,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意思是“生了儿子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生了女儿也没有什么可埋怨的,难道不见卫子夫一家霸占着天下吗?”这是天底下生了女儿的父母心里头盼着自己的姑娘将来有一天能够飞上枝头变凤凰,象卫子夫一样给全家带来无尚的荣华富贵。
可是卫子夫霸着天下又怎么样呢?她的兄弟和外甥给汉武帝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劳,她自己又那么循规蹈矩,没有出一点差错,卫家还不是给害得家破人亡。她想着丈夫的薄幸无情,想着卫家的凄惨下场,又想着儿子带着两个孙子逃亡在外,生死不明,心里又伤心又痛苦,就大哭了一场,自个儿上吊死了。黄门苏文、姚定汉用一口小棺材,把她草草埋在城南的桐柏亭,宣帝即位以后才得以改葬。宣帝又给曾祖母上了谥号为“思”,卫皇后从此就被称为“卫思后”。宣帝又给她置办守陵园的百姓三百家,让长丞周卫奉守着。这些都是后话。
汉武帝逼死了卫皇后,赶跑了亲生儿子,还余怒未息。大臣们都惶恐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有人敢出来为太子和卫皇后说句公道话。这时候上党郡壶关县有个三老(地方上掌百姓教化的民官)叫令狐茂,大着胆子给汉武帝上了一道折子说:
“臣听说父亲就象是天,母亲就象是地,而子女就象是游嬉在天地之间的万物。所以天平地安,万物才能茂盛成长;父慈母爱,家中才能出孝子。阴阳不能调和,万物就要夭折受到伤害;父子不能和睦,家庭就要败亡。所以父亲不象父亲,子女就不象子女;君主不象君主,臣子就不象臣子。(如果这样的话)即使有粟米,又怎么能吃得到呢?当年虞舜的孝顺是天下最有名的,还是不被父亲瞽叟接纳;孝己被人诽谤,伯奇逃到山里,这些都是骨肉至亲,父子相互猜疑的例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这都是积累的中伤造成的呀!由此可见,子女没有不孝顺的,而父亲则有没能察觉到的时候。现在皇太子是汉室的嫡亲子嗣,要继承万世的基业,体验祖宗社稷的重任;要论亲密,他则是皇帝的宗子。那江充只不过是一个平民百姓,官宦人家的下贱奴才,陛下使他显赫,提拔任用他,他仗着至尊的命令来欺凌逼迫皇太子,造假行骗,一群宵小奸邪之辈跟着他酿成冤假错案,因此亲人之间的联系隔绝阻塞而不能沟通。太子进不能见到皇上,退又被乱臣逼困,独自受了冤屈而不能告白自辩,不堪忍受内心的忿忿不平,起兵杀了江充,恐惧逃亡。他这是儿子盗取父亲的兵马来救难自免,臣私下以为他并没有包藏什么坏心。《诗经》上说‘盘旋小青蝇,落在篱笆前;君子貌和蔼,不信谗毁言;谗言无根据,祸延邦国间。’过去江充进谗言陷害赵太子,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罪行本来就明明白白。陛下不察觉就重重地责备太子,盛怒之下发大兵搜捕他,还命令三公亲自领兵。有智慧的人不敢言语,能言善辩之士不敢说话,臣私下里感到心痛。臣听说伍子胥为了尽忠诚而不顾及名声,比干为了尽仁义而不爱惜生命,忠臣竭尽忠诚而不顾斧钺加诛在自己头上,陈述君主的昏昧,是为了匡正君主,安定社稷。《诗经》说‘把那些说坏话的人呐,投到豺狼虎豹的嘴里去!’。希望陛下放宽心意,稍稍留心察查亲人的好心,不要责怪太子的不是,立即罢兵停止追捕,不要让太子长久逃亡在外。臣不能禁止自己的拳拳恳切之心,说了上面这些话,现在我愿意抛弃这条老命,伏在建章宫的门阙下等候皇上问罪。”
令狐茂在信中所说的三个人,都是子孝父不慈的例子,在这里也当闲话说说。
虞舜就是上古时候五帝之一的帝舜,他姓姚(因为曾住在沩水边,又姓“妫”),名重华,“重华”的意思大概就是指的史书上说的他有两个瞳仁。一般人眼珠里都只有一个瞳孔,舜有两个,不知道这样的眼睛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反正与常人不同,大概这也是所谓的帝王的过人之处吧!后来因为帝尧把舜封在虞国,所以他自称为“有虞氏”,别人就称他为“虞舜”了。他是天下姓陈的人的祖宗,因为他的子孙妫满在西周初年被周王封到陈国,就是陈胡公满。陈国灭亡了以后,陈国的王室成员就以“陈”为氏。
舜从小就以孝顺出名,他的父亲是一个瞎眼的老头,所以史书上称他为瞽叟,“瞽”是瞎眼的意思,“叟”就是老头。大概是因为瞎了眼睛性情变得有些乖张,瞽叟特别不喜欢这个大儿子,而喜欢舜的母亲死后他娶的继室生的小儿子“象”(疼爱小儿子似乎也是做父母的人之常情)。他常常对舜挥以老拳,舜则是逆来顺受。他很会看父亲的脸色,如果看见父亲并不如何生气,就心甘情愿地挨打;要是看父亲脸色实在太难看,他掂量着估计要给父亲活活打死,就逃出去躲几天,等父亲消了气再回来。所以舜的故事恐怕要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棒下出孝子”的例子。
瞽叟两口子和象屡次三番地算计舜,想把他杀死以后分他的财产,象还想夺帝尧嫁给舜的两个美丽的女儿娥皇和女英。有一次他们叫舜上仓房的房顶去修缮被风吹走的茅草,等舜上了房顶却抽走梯子,还在下面放火烧仓。舜顺手把带着的大斗笠当做降落伞用从房顶上跳了下来,一点儿也没有受伤;又有一次,他们叫舜下去淘一口枯井,当舜挖得很深的时候他们就往井里扔大石头、倒成筐的黄土,不把他用石头砸死也得用土活埋。没想到舜早就防到了这一点,他预先在井的侧壁上挖了一条通向外边的暗道,象他们落井下石的时候他就从旁边溜出来了。
三个凶手以为舜必死无疑,兴高采烈地商量着分赃。父母想要帝尧赏给舜的丰厚财产,象说:“财产大家分享,我还要他的两个老婆。”象得意洋洋地回来,以为两个漂亮的嫂嫂这下子到手了,进门时却看见舜笑嘻嘻地坐在床上,一边看着他一边弹琴。他惊讶不已,只好说:“我很关心你,所以来看看你。”舜难得见到这个异母弟弟态度这么友善,就装做没事一样的跟他要好下去。
舜因为他的至孝出了名,人们都愿意跟他住在一起。他曾在历山耕田,历山的人们都互让田地;他在雷泽捕鱼,雷泽的百姓都互让地界和捕获的鱼虾;他在河滨制作陶器,做出来的产品又精美又实用;他还在员夏做买卖,把制作出来的陶器拿去卖,人们总是一抢而空。凡是他居住过的地方,人们都赶着搬来做他的邻居,所以总是第一年形成了村落,第二年变成乡镇,第三年就变成熙熙攘攘的通都大邑了。为了这个,帝尧也知道了他的大名,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考察他处理家庭关系的做法,又派九个儿子跟着他一起办事,考察他处理公事的能力。因此这一年他正式加入政府,这一年他也刚好三十岁。他处事公正,办事干练,过了三年,天下大治,百姓没有不服从的。于是尧又让他代替自己行使天子的权力,称为“摄政”。
舜又做了十七年的摄政,满五十岁了,尧就正式禅位给他,让他做天子,称为“执政”。舜做了八年的执政,尧死了,他就宣布退位,为尧帝守孝三年。三年过后,百姓仍然感念舜的仁政,他们不去尧的儿子丹朱那里朝拜,而是一齐到舜退居的南河之南来。舜于是众望所归,正式登基做了天子,直到三十九年后死在南巡的路上,埋葬在湖南境内的九嶷山,享年整整一百岁。
孝己是商朝(殷朝)高宗武丁和他的正室妇好所生的太子,因为为人孝顺,人们都不称他的名字而叫他“孝己”。其实“孝己”也只是后世子孙给他祭祀时加的尊号,不是他的名字。这个孝己,以前根据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的看法,学者们认为就是《尚书•高宗肜日》(肜róng ,音“荣”,祭祀的意思,“高宗肜日”的意思是“祭祀高宗的日子”)里面劝谏殷高宗武丁的那位贤臣祖己,但后来根据对殷墟甲骨文卜辞的研究,发现《高宗肜日》并不是象原先司马迁认为的那样是武丁祭祀成汤时的事,相反是武丁的儿子祖庚祭祀他的时候的发生的事。《高宗肜日》里的高宗武丁不是祭祀者而是被祭祀的对象,司马迁对《尚书》里的这件事理解有错误。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尚书》一向很难读,历来被学者们争论不休。这样看来,出现在《高宗肜日》里的那个祖己,只可能是武丁的儿子祖庚的臣子,绝不可能是武丁的儿子孝己。
殷高宗武丁是商朝最伟大的君主,他在位五十九年,比汉武帝还多五年。他少年的时候,曾奉父王小乙的命令潜入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因此比较了解民间的疾苦。他即位以后从傅岩服苦役的版筑奴隶中提拔了贤臣傅说,于是天下大治,“殷道复兴”。
武丁先后有过三位王后,妇好就是他的第一位王后,她在殷墟甲骨文的祭祀卜辞中被称为“母辛”、“后母辛”或“妣辛”,“妣”也是“过世的先母”的意思,人们说人死了父母叫“丧考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妇好墓在殷墟遗址出土,这是第一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墓主能和史料以及甲骨卜辞对应起来的商朝王室墓葬。通过对妇好墓出土文物及甲骨卜辞的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妇好的情况。妇好不仅是中宫王后,而且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队统帅,堪称中国历史上巾帼女将的第一人,在她的墓里曾出土了一把象征军队统率权的青铜大钺。妇好能征善战,深受武丁的宠爱,武丁事无巨细,不论征伐、疾病、生育,都要为她虔诚地卜骨问兆。但她仍然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妇好去世以后,武丁对她不能忘情,因此对新立的王后十分冷淡,令她郁郁而终。第三位王后被册立以后,生怕武丁再冷落她,就找机会想要武丁厌恶妇好,也想让自己生的儿子祖甲取代孝己成为太子。正好有一次武丁病了,孝己衣不解带在病榻前侍候着,每一天晚上都要起床五次,去武丁床前查看被子的厚薄冷暖,枕头的高低合不合适。他还用甲骨占卜,求母亲妇好的在天之灵保佑父王早日痊愈;父亲生病的日子,他常常忧伤得以泪洗面。
武丁看见儿子脸上的泪痕,就问王后是怎么回事。王后趁机造谣说:“太子每天祭祀他母亲,诅咒您早点死,他好继承王位。看见您病有起色,他心里失望,所以忍不住悲伤。”武丁大怒,认为自己的病是妇好阴魂不散作的怪,因此心里开始厌恶妇好,不再为她祭祀,也不准孝己再祭祀母亲,对他言辞十分严厉,后来就越来越疏远了他。孝己被父亲怀疑疏远,又不能对母亲尽孝,心里十分痛苦,就自杀了。
孝己死后,太子就该轮到新王后所生的儿子祖甲来做。但这个祖甲是个正派人,他不想做这个从哥哥手里抢来的太子,就在父王宣布立他为太子的当天夜里偷偷溜出宫跑了。武丁一个儿子死了,一个儿子跑了,心理大受打击,终于一病不起,不久就死掉了。后来是武丁的另一个儿子祖庚继承了王位。
尹吉甫是西周时周宣王的贤臣,姓兮名甲,字吉甫(也作“吉父”,“父”和“甫”是同音的通假字),因此人家叫他“兮伯吉甫”,因为他被封在尹地(山西隰县东北),所以就以“尹”为氏,叫做尹吉甫。他曾奉周宣王的命令征伐北方的游牧民族猃狁而取得大捷。这个猃狁,在黄帝时被称为荤弼或獯弼,在西周被称为猃狁或犬戎,在战国秦汉时则被称为匈奴。尹吉甫晚年的时候死了老婆,娶了一个续弦生了个儿子叫伯邽。伯邽很妒忌他的以孝顺出名的异母哥哥伯奇,就和母亲在他老子跟前说哥哥的坏话,尹吉甫一时糊涂受了蛊惑,就把大儿子赶出了家门。
关于伯奇此后的遭遇,有好几个版本的说法。有的说他投水寻死,却有幸被水神赐给仙药而得不死,想到父亲的无情、后母和弟弟的中伤,不禁悲从中来,扬声作歌。这哀伤的歌子被江上的渔夫学了去,后来被吉甫听到,心里很后悔,怀疑是儿子所作,就弹起伯奇唱过的这首曲子。有的说他跑到深山老林里去,有一天吉甫跟着周宣王打猎,伯奇就唱起了伤心的歌儿,想用歌声来感动父亲。周宣王听了歌子说:“这是孝子所作的歌谣呀!”于是吉甫就把儿子从山野中找回来,把后妻射死了。
还有的说他被父亲吉甫杀了。例如北宋时编的《太平御览》就引了三国时曹植写的《恶鸟论》说:“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杀了孝顺的儿子伯奇,后妻生的儿子伯封求之不得,写了一首叫《黍离》的诗。民间传说吉甫后来醒悟,心里思念伯奇。一次出游的时候,看见一只形貌怪异的鸟儿在桑树上‘嗷嗷’地鸣叫。吉甫心里一动,对鸟儿说:‘你是伯奇吗?如果是我的儿子,你就停在我的车盖上;如果不是我的儿子,你就飞走别停在我面前’。话还没说完,鸟儿循着声音飞到他的车舆盖上。于是吉甫命后妻用车子载着弩,他用弩射后妻,把她射死了”。但在更多的文献中,似乎只讲到伯奇为父所逐,没讲到他被杀。
令狐茂举这么多例子,无非就是想说汉武帝这个当老子的也有错的时候,不能够因为儿子反抗父亲的过错就中了小人的奸计而造成终生的悔恨。在他所举的三个例子中,以武丁和孝己父子的例子跟眼前汉武帝父子的情况最为相似,想必汉武帝看了之后内心也会有许多想法。
汉武帝看了令狐茂这封言辞恳切的信,心里也有些感触。可他心里还怪着太子,不愿意这么快收手。他有心想让太子再受一段时间的逼迫,让他多吃些苦头,好知道反抗他老子不是那么便宜的事情。汉武帝这么一犹豫,就害了太子的命。
·上一篇文章:霍去病杀了李敢是不是有意的?
·下一篇文章:清史迷情:李莲英如此伺候慈禧太后洗澡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xiaoshuodu.cn/news/gudian/079111344626K3356I8E59HC749171.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浥忱等 |
刘秉光 |
佚名 |
游 彪 |
陈再明 |
佚名 |